第76章 步战令(1 / 2)

北府江山 苍穹之鱼 1140 字 13小时前

第76章 步战令

积压的军务其实并不多,要么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要么就是一些谁也理不清的破事,牵扯到其他几个侨州。

别说刘道规,就是桓弘来了也不一定能理出个头绪。

剩下的便是军官调动。

桓承之死后,中下层军官也跟着变动。

右部的檀韶高升兖州从事,京口那边又派来其弟檀祗担任右部司马。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导致官职和品级的固化,寒门困在七品以下,但有固定的职位。

右部几乎成了檀家的部曲,针扎不进,油泼不入,如今檀凭之是王恭手下的红人,刘道规对右部没有太多想法。

变动最大的是前部。

除了一个袁粲,还有袁直、袁贞之、袁聆等子弟。

看来袁家在朝廷两派之争中下了重注,不然不会这么被青睐。

能解决的,刘道规三两日便处理了,解决不了的也没办法,只能送进司马署,让袁鹤解决,毕竟只是一个中兵参军,职权有限。

很多文牒一看就是坑,有了上次的教训,刘道规避而远之。

翻看库房的文牒,无意间寻到一卷《步战令》。

晋承魏制,中外领兵制便是发端于曹魏,府库中有魏武的《步战令》并不奇怪。

“伍中有不进者,伍长杀之;伍长不进,什长杀之;什长不进,都伯杀之。”

“督战部曲将拔刃在后,察违令不进者斩之。”

“一部受敌,余部有不进救者,斩之。”

刘道规越看越觉得厉害。

只有打过仗的人才知道这些条令有多精辟,精锐与乌合之众的区别,就在于军法上。

一场大战,成千上万的敌军冲过来,前排士卒如何能不崩溃,后排的士卒如何能不逃跑,都大有讲究。

军法就是军队的脊梁。

魏武帝不是信口雌黄的白面书生,而是经过血战大战的雄主,他留下的军令,都是实践得来的,经过无数战争的检验。

曹魏能崛起于中原四战之地,以弱克强,击败吕布、袁绍、袁术等强敌,横扫周边所有异族,刘道规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魏武帝制定的这些军法。

晋室南渡之后,之所以这么孱弱,是因为从未真正掌握过兵权。

兵权分散在王、郗、桓、谢、庾等侨姓高门,以及朱、沈、周等江东几个本土豪族手上。

这种局面,朝廷想要统一军法,无异于痴人说梦,连兵权都不在手上。

司马家这七十多年来,能颤颤巍巍坐在皇位上,已经是烧高香祖宗显灵了……

北府军的兵权实则碎片化了,刘牢之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孙无终这些人,其实都是拥有部曲的豪强或者流民帅,全靠谢安谢玄的能力和威望捏合在一起……

王恭督镇京口,也要靠这些北府将领才能指挥北府军……

刘道规如获至宝,一代雄主留下的东西,每个字都是智慧的传承与经验的积累。

短短六七百字,不仅有军法,还有排兵列阵之法。

临阵皆无喧哗,明听鼓音,旗幡麾前则前,麾后则后,麾左则左,麾右则右;麾不闻令而擅前后左右者斩……

兰陵郡的那两场剿贼大战,也沾了北府军的光,加上对手本身也是乌合之众,才会赢的那么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