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令当中没有提到目标坐标,也有可能是还没确定打击范围,需要打击的目标还没确定下来。
显然,这才是根源。
威尔逊立即就想到,打击对象肯定是伊朗,肯定是伦敦那边还在扯皮,暂时没有把目标确定下来。
准确的说,肯定有部分目标存在争议。
比如,要不要通过摧毁伊朗的政府首脑来瘫痪国家机构。哪怕没有发展到向德黑兰投射核弹头的程度,也可以瞄准隐藏在郊外的战略指挥中心,通过摧毁战略指挥中心瘫痪伊朗的军事指挥体系。
显然,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小事情。
虽然在军事层面上,摧毁伊朗的战略指挥中心,能够最大限度的打击伊朗军队,接下来的军事行动也会更加的顺利,但是战争永远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在任何时代都只是政治斗争的手段。说得直接点,要是没做好跟伊朗全面开战的准备,而且需要投入足够多的力量来解决战后问题,包括在必要的时候攻入伊朗本土与占领伊朗全境,要不然打击伊朗的战略指挥中心就只能适得其反。事实上,真要瞄准伊朗的战略指挥中心,而且使用核弹头,最有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逼迫伊朗使用弹道导弹对英国本土发起反击。不管伊朗的弹道导弹有没有携带核弹头,甚至不需要落到英国的领土上,只要伊朗军队把导弹发射出来,战争就肯定会扩大与升级。
关键还有,类似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多,到底要摧毁哪些,需要仔细的斟酌。
可见,或许要等到最后一刻,伦敦当局才能够确定打击目标,准确说是把目标坐标发给打击平台。
正是如此,发来的才是行政指令。
命令有皇家海军司令部发送,只不过是来自国防部,也就是由皇家海军司令部帮国防部转发。
核对密码之后,威尔斯就通过内部电话联系指挥舱,让通信军官翻译其他电文。
等他返回,电文已经翻译了出来。内容并不多,长波电台的通信效率,也不适合用来发送复杂的信息。事实上,一条由几十个单词构成的语句,都需要半个小时才能发完,而稍微长一点的电文需要几个小时。也正是如此,通过接收电文所花的时间,能够对电文的内容有一个大致判断。
主要信息只有一点:下议院已经通过了内阁提交的战争议案,首相很快就会正式宣布对伊朗发起军事打击行动。
显然,这也是国防部发来电令的原因。
不过,难题也交到了威尔逊手上。
在他回来之前,几个军官就讨论开了。
其实,关键就一点:要不要提前上浮到发射导弹的深度?
在此之前,通过巧妙的操作,“胜利”号已经到达了释放长波天线的深度,潜深一直保持在四百英尺左右。也正是如此,才能够收到由后方发来的电令。问题是,无法在这个深度发射导弹。
四百英尺也就是大约一百二十米
,而“前卫”级发射“三叉戟D5”的极限深度只有八十米。要保证安全,最好把潜深控制在五十米以内。事实上,只要深度超过一百米,就无法打开导弹发射筒的外盖。
可问题是,在使用长波天线的情况下,潜深不得少于一百米,准确说是九十米。
为此,也才把释放长波天线的最小深度限制为三百英尺。
道理也很简单,长波天线长达几千米,由安装在端头的一个带水压剂的定深浮标来控制深度。如果潜艇的潜深不足三百英尺,定深浮标就无法正常工作,长波天线的端头就有可能浮上海面。
这样一来,就需要首先收回长波天线。
即便在理想情况下,收回长波天线的时候都会发出异常声响,而且在潜艇后部肯定能够听到。这就是,长波天线的拖拽管道安装在潜艇的背部,从两排导弹发射筒的中间穿过,一直连接到尾部。在使用的时候就是通过安装在指挥台围壳后面的缆车收放。在释放的时候问题还不大,主要是由端头展开之后的阻力把电缆直接拉出去。收回的时候,就需要缆车转动把电缆拖回来。关键是,在把电缆放出去之后,海水就涌入管道内部。在收回电缆的时候内部肯定没得到充分润滑,还要把管道内部的海水排出去,因此必然会产生比释放时大得多的噪声。
这个声响,在潜艇内部听得更加真切。
当然,如果遇到了紧急情况,可以直接切断与抛弃天线。
可问题是,不管是收回天线,还是说切断天线,都意味着等下得上浮到潜望镜深度,使用卫星天线来接收作战指令。
显然,这根本就行不通。
哪怕不用担心暴露行踪,毕竟在这附近也没有伊朗潜艇,潜在敌对国家未必会让侦查卫星盯住“胜利”号所在海域。至于敌人的反潜巡逻机就更加无从谈起,就算俄罗斯的远程反潜巡逻机能飞过来,也肯定会被皇家空军的战斗机拦截。更何况,反潜巡逻机不会一直使用雷达搜索海面。问题是,没有人知道后方会在什么时候发来作战指令,也就要一直使用卫星通信天线接收电令。
那么,要等待几个小时,还是几天呢?
正是如此,威尔逊直接否决了由航海长提出的这套方案,并且命令继续保持现在的航行深度。
用威尔逊的话来说,当前最好的办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只要保持航行状态不变,轮机舱里的两名闯入者就不会产生怀疑,在没有感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自然不会有过激之举。
至于在收到了作战指令之后该怎么办,只能到时候再想办法。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