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民国十二三年,大观斋从东晓市买来一块墨,才花三元钱,仔细看是块明代吴公度制作的墨,好墨要配好的盒子,又花二十多块钱配个雕漆盒,总共不到三十块钱的成本。
古墨的盒子刚配好,式古斋经理孙秋飄来大观斋闲坐,问赵佩斋:“四大爷!您买到什么好货啦?”赵佩斋拿出这块墨给他看。孙秋飄一看是块明代著名制墨人吴公度作的墨,随便问了问价钱。赵佩斋没加思索顺口说出六十块钱。”
孙秋驱心里想,乾隆时的好墨也值二百来块钱,吴公度明墨,他才要六十块钱,太便宜了。嘴里说:“咱们卖古玩的没有一口价咬死的,您再说个价,少多少钱不卖?”赵佩斋一皱眉头,感到要价少了,又不能反口,就一口咬定六十块,少了不卖。孙秋驵买下转手卖出三百六十元钱,赚了三百元钱。那时三百元钱能买一百五十袋“洋白面”(每袋22公斤),式古斋的一年“嚼谷”出来了。
范岐周讲完这段“漏货”的往事时说:“我们掌柜的用这事儿教育我们:‘说话要算数,明知吃亏,说话也不能来回拉抽屉。不然,以后人家无法跟我们做生意;说话要慎重,想好了再说。’谨言慎行,言而有信是我一生的信条,受益匪浅!”
作者问:“一万现洋是怎么回事?”
“九一物流落异国他乡。孙会元己是海内外闻名的陶瓷鉴定家,谦虚谨慎地工作着。
古字画中有摹仿之作,摹仿之作品有的难于鉴别,仿的比真的还好,只是摹仿者非名人也,而往昔特别讲究“名人字画”,今亦如此也。君不见一些碑文题字、匾额书写均请名望高、权势大的人,而其书法如何?则有目共睹矣!但能留传下来,人所共赏者,乃真正的书法艺术,非名声权势所能及也。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崇拜王羲之,学王羲之的笔法,后自成一家。但书法之圣乃王羲之,皇帝李世民之书法的艺术价值不低,但终不如王羲之高也。
韩懿轩听了秀才的指点,要专门摹仿名家,摹仿谁呢?当时名气大、书法好的唯有翁状元——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了。他的书法出众,又不断来琉璃厂,翁夫子的墨宝,古董商求之可得。韩懿轩从古董商手中借来翁同龢墨迹,先是照虎画猫,形像而神不像,毫无虎威。
他潜心揣摩,溯本求源,方知翁同龢书法乃集欧苏颜柳之大成,端庄而严硕,只学形似,则乱不了真。故而他临碑临帖下了工夫,特别是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日尚未出,他则出门买卖古旧纸,日落孤灯一盏,临摹碑帖,数年不綴。工夫不负有心人,摹仿翁同龢的字迹,真仿难辨矣。他还研究制作翁同龢之印章,自己动手刻制,也达到毫丝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