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下载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小说下载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第六十四章:办学校(2 / 2)
小说作者:只为消遣懂吗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0万字   

“还没见过逼着父母送娃进学堂的,这不送娃进学堂还犯法!!”

“夏大人也是好心,让娃识几个字总比和我们一样当睁眼瞎强!”

“识字又怎得?还不是回来种地?识得字,能种到地下去啊?”

“那可未必!你看那些工匠,他们赚的就比我们多一些!”

“比力气,比勤快,我也不必他们差!”

“是啊,可干手艺活不光比力气、比勤快。我听说他们干活都要依着图样做。那图样上有图有字有符号,你可看得明白?”

“那~~倒是看不明白~~”

“那不就是了,所以说,还是识字好~~别瞎白活了,赶紧送娃进学堂,将来肯定比你我两个泥腿子老爹强!”

“对送娃进学堂!”

夏远的学堂将孩子分作两部分,年纪较小的孩子们就从开蒙识字开始,随后教授一些传统的礼、射、书、数。十多岁时就教一些农技知识,一些商业管理知识,甚至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神学,并且还要有一些军事的训练。18岁开始,就正式就要将他们进行分科,文科主要学习商业、农业管理。武科分为军事技术和军事管理。军事技术主要培养军工人才,军事管理则只要培养基层军官。

眼下的日照卫学,只是一个雏形。夏远打算在未来条件成熟的时候,设立专门的商业、农业、军事院校,为国家培养实用的新型人才。眼下,日照卫学培养的学生都要归自己使用

几乎就在同时,日照卫第一所公立医馆也落成开张了。他直接归日照卫指挥使府管辖,不以盈利为目的,经费由日照卫拨款,同时也接受社会捐助。哪位士绅、掌柜在这家医馆里捐了钱,医馆便会敲锣打鼓、拉着横幅致谢。医馆坐堂郎中都是从各地请来的,虽然不一定都是名医,但也绝对不会是走江湖的赤脚医生。这家医馆除了为日照卫的百姓解决日常疾病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新生婴儿进行天花接种,谓之“种痘”。

几乎与此同时,日照卫第一家养老院也开始建造,名叫乐天院,专门收养一些贫苦无依的孤老,每月发给口粮和布匹,过年过节都会有人看望慰问,让他们能安享晚年,其乐融融。和日照卫学堂一样,乐天院也接受私人捐助。这种古代养老院,又被称为“福田”,向福田捐款,就等于是在为自己的家族和子孙积德,一时间商贾富户纷纷慷慨解囊。

中国敬老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人们就讲“老有加惠”,即国君对老年人的赏赐是特给的,并不要求他有什麼功劳。

明朝政府,也专门有收养孤老地法律,《明律?户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私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洪武十九年规定,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每年给予六石米;建文元年改为三石米,令亲戚代养,无亲可投的入养济院。天顺元年开办大兴、宛平二县养济院,每县一所,供给收容人员一天两顿饭。成化二年下令把所有京城贫民收入养济院。十六年以前,京城历年赡养孤老7490馀人,供给米26900多石,布7400多匹。

嘉靖元年下诏收养京城贫民,六年命令在北京五城各设养济院一区,尽数收养贫民,巡城御史发现乞丐,凡民籍的送顺天府交养济院,军籍的送幡竿、蜡烛二寺供养。九年饬令各地方官认真办理养济院,十年又令收养京城贫民。二十年开始,每年一月份在京城散赈,每天以200石米煮粥发放,领的人给一杓,够三四个人吃的。

养济院在大明初期,执行得比较好,不过到了大明中后期,由于国家财力及**的原因,这个制度,多为名存实亡。不说各地府州,官员们大力侵吞养济院的钱米。就是眼下京城的一些养济院中,那些鳏寡孤独,一年也领不到三石米。

前身作为卫所,且是个穷卫所的日照卫,自然没有什么养济院之说。但是眼下日照卫越来越富足,赡养老人一事也就提上议程了。而日照卫乐天院的设立,也使得夏远等人更是博得了好名声,增强了日照卫军户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也使外人对日照卫的生活更为向往。果然,消息一传出,登莱一代的人,无论百姓还是士绅,提起夏远都是不绝口。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