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的学生高分低能、所学难以致用的现象亦较为突出;而中医教学质量低,直接导致了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这就像企业应该生产合格的产品,医学院校亦当培养合格的医生;可是,现实的情况却是:许多中医学生毕业之后,其业务能力却是非常的有限,理论上满腹经纶,实践当中却是束手无策者不胜胜数的;从一名所谓的‘医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这其间还有相当漫长的距离。”
“‘一将功成万骨枯’,医生的业务素质普遍低下,不但大大降降低了中医的声誉,而且还将会使多少患者付出额外的代价,事实上就这样,任何一个名医的成长,都要注定经历许多的失误、遭受许多挫折,但是,一些人为的消极因素亦当尽可能避免的;改革中医教学模式,提高中医教学质量,缩短人才培养周期,这对振兴中医及中医的可持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提高中医教学质量。我认为,应该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着重抓好基础理论和《伤寒论》的学习。”
“与此同时,对于许多重复的内容应该给予以精简,比如‘肝胆湿热’可引起头痛、带状疱疹、妇人带下、阴部搔痒、强中、阳萎、早泄、不育不孕、小儿胎黄、坐骨神经痛等数十种病症,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等各个科目;因此,在学习这些科目的相关病症时,其在症状、病因病机、辩证法则、处方用药等方面的论述存在着过多的重复;所学内容漫无边际,效果势必事倍功半,其实,湿热证的辩证要点的于‘苔黄、小便黄’,在这样的基础上,只要见到‘口苦、肋胀、脉弦数’等其中任何一症,就可辩证为‘肝胆湿热’,便可以‘龙胆泻肝汤’或者‘柴胡茵陈汤’进行治疗。而这种‘方、药相应’的辩证方法,大有异病同治、执简驭繁、知常达才是最佳的方式。”
“中医治病讲究机动灵活、因人而异,即使对于同一病症,治疗起来也是‘千个郎中千个方’,那么,在诸多的处方中,究竟那几个处方是最合理、最有效,常规的辩证方法难以抓住问题的实质,在这方面,《伤寒论》就是非常有典范的。比如说,某患者头痛、眩晕、血压常高达210/95左右、偶吐涎沫、舌红少苔、脉弦数;多年来,屡服滋阴清热、平肝潜阳、引火归元之剂,皆不见效;某位医生根据《伤寒论》当中‘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的记载,处方是以吴茱萸汤治之,数剂而愈。”
“这里所谓有是证是用的方,用其方则见其效,《伤寒论》在‘辩证、用方、疗效’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性;难怪刘渡舟、岳美中、乔均保、张琪等诸多中医名家无不对之推崇备致;因此,对于《伤寒论》的学习,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全面而深刻了解某些疾病的演变规律和用药特点,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以此确立中医正确的思维模式,为学员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之外,想要提高中医教学质量,还必须改进其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对于初学中医时,有些人会认为是推拿这样的小东西,根本不屑习之,而考试前夜,便请某同学把其所学的各种手法演示了一遍,其结果,考试成绩居然很高,推拿基础扎实,但对于推拿之术不一定就是非常的精通;而相反一位跟着某位中医教授学习的入室弟子,其按摩手法精纯,但拙于言词,故考试成绩不甚理想……”
“这个实例便可知,中医现行的教学考核制度无法真实的反映学生的水平,存在着相当大的缺陷,中医现在的教学,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对于所有的科目的教学,几乎都是以讲解理论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实践;哪怕就是毕业实习,也不过是蜻蜒点水、一带而过,这样的又何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中医人才。假如,按照下面的模式进行教学,效果可能会绝对不同:讲解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之时,抛开重复而空洞乏味的理论,针对不同的病症,多讲解有代表性的临床案例,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对理、法、方、药的综合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