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白了。”李修明听了才恍然大悟,年青时跟着老爷子学习过中医,也听过这样的说法,只是当时根本理解不透,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生阅历的增加,又加上系统化的学习过中医理论,更是迷惑不解,始终无理解,而现在听吴用如此简单明了地讲述,才恍然大悟了。
吴用见李修明脸上的神情,只是笑了笑,接着往下面讲——
“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作用;人体的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不调’,其表现形式有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等。”
“对于经络来说,不知我的理解与你们是否相似,不过中医有着一脉相传的基础,哪怕有着区别,但是本质是不会变的。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经络在中医学的重要性正如《扁鹊心经》当中记载:‘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我的看法,经脉学说就是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脏腑相互关系密切的学说,经络被定义为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起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之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及体征,通过这些表现,便可以诊断出体内内脏腑疾病;还有就是病因学说,《黄帝内经》把病因分为阴阳两类:‘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哀乐……’”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当中,把病因分为三类:‘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而近代的中医学者把病因分为五类: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继发病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医过;发病邪气与正气交战,决定发病及疾病的发展变化,可以称为‘正邪分争’。‘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指人体的自我修复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病能力等;如果‘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也就是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病因也与人的体质、情志、地域、气候等这些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病机就是指疾病所发生、发展与传变的机理,又称为‘病理’;中医的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内生五邪包括: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