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之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大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非常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跳动和安静等。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以此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双相互作用的关系,便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身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就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的人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方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可以这样说,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古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这一段话就是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所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碰上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等等,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化当中的五行当中的金、木、水、火、土,其实就是指现代地球的文化,地球之外的五行,对于我们的关系也是很大的。
金、木、水、火、土是自然界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而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次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当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也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者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是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是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是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阴阳与五行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这就是说,指无论阴的内部或者阳的内部都抱括阴阳之间都具备着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象所表达的那种生克利害的基本关系。
简单点来说吧,即是说阴阳的内容是通过金木水火土物象反映出来的,而五行属于阴阳内容的存在形式,就如同宇宙虽说无边无际,但在地球这个视角来说,其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就是天地,而天地的空间就是通过东西南北中五大方位所显示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