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子期承诺过王孙胜,说以他的功劳,一定能得到一块封地,很快郢都那边就兑现了此言,让王孙胜做了巢邑大夫,统领群舒军政事务。
这居巢,又被称之为“皖”或者“白”,正是后世的安庆、庐江一带。皖地肥美,背江傍湖,上控淮上、夷虎,山深水衍,乃是一处战守之地。过去吴国得到这里,可以肆无忌惮地为患楚国,如今楚国重新夺回这里,也可以顺流俯视吴国,郢都那边将王孙胜分封到这里,大有让他因势利便,继续进攻吴国的意思。
不过比起被越国袭破国都的吴国,王孙胜显然对北面控制了淮北的赵国更加在意些。
“赵军仅剩两千人驻守蔡国,如何能抵挡楚国?加上徐淮空虚,楚国席卷两淮之机已至!”
十月下旬,得知赵军主力已经北还后,淮南小邑居巢,楚国大夫王孙胜满腔豪情。
作为赵氏的“叛臣”,王孙胜对于曾经侍奉过的赵侯无恤,又畏又敬。
他尊敬赵侯的开明进取,然而这种开明却偏偏对他例外,多次将他的一番热诚拒之门外。他也畏惧赵侯的深不可测,那种无法取信于君,自己一切心思却似乎都被看穿的感觉十分糟糕。现如今,当王孙胜回到楚国打算建立属于自己的功勋时,却发现赵无恤又一次挡在了他的面前。
他依然敬畏,却又多了几分跃跃欲试。
和义父伍子胥一样,王孙胜是喜欢将一件事当做人生前进目标的人,曾经他将郑国的杀父之仇放在第一位,在率军几次攻打郑国后,这种情绪减缓了不少,杀父之仇似乎是报了。后来,他又以为伍子胥复仇为目标,随着吴国的窘迫,群舒的攻略,王孙胜自觉对得起伍子胥的养育之恩了。
如今,他又把协助楚国对抗赵国,让赵侯吃了大亏后后悔不重用自己作为人生目标……所以他才会一味地向郢都请求,出兵淮上,夺取这些本该属于楚国的疆域!
然而来自郢都的一封信,却让王孙胜的大胆计划折戟沉沙了……
“国虽大,好战必危,大王丧期之内,国事不可妄作更张,更不可贸然与大国动刀兵……”
一向对王孙胜爱护有加的令尹子西,这次竟然以楚昭王的国丧为理由,否定了他出兵的请求。
一时间,王孙胜又是气愤,又是惋惜。
“叔父为政实在是太过保守了。”
虽然入楚还不到两年,但王孙胜对他这位保守的叔父已经颇有微词,早在楚昭王四年(前512)时,子西便在楚国崭露头角,当时吴国公子掩余、烛庸逃亡到楚国。令尹子常封给他们大量土地,安排他们住于边境,并为之修城,使其与吴王阖闾为敌。子西却认为这只会激怒吴国。经历过楚灵王、楚平王两代的挥霍,此时的楚国民生紧迫,不宜与吴国为敌。
虽然他的看法没有什么不妥,但从中也能看出他“凡事谨慎,不可妄动刀兵”的行事风格,前年楚昭王北伐他劝阻,今年司马子期提议乘机收复失地他也犹豫,如今拒绝王孙期的请求,其实也在预料之中。
王孙胜只能无奈地放弃大胆的计划,他现在是巢邑大夫,同时统领群舒事务,但若没有令尹和司马的命令,被安排在群舒的诸大夫是不会听从他命令的,毕竟他虽然贵为王孙,却资历太浅。
“我在朝堂中话语太过不足了……”经历此事后,王孙胜也意识到了一点,面对楚国这王族专政的制度,他觉得自己是能够更进一步的,但是首先,得依靠足够的军功增加自己的名头和实力!
一念至此,王孙胜将目光投向了位于群舒东北方的夷虎……
夷虎,也就是后世的合肥,这里为淮上噤喉,江东唇齿。得夷虎,可以西问陈、蔡,在楚国内部占有极大的话语权,北向徐、泗,就可以跟赵无恤争胜于中原,继续东进,则可以尽取吴国江北之地,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
……
吴王夫差八年,十一月初,姑苏吴城。
“大王,胥门将军来报,言楚军居巢之师攻入夷虎,将军兵少,无从抵御……”
几个月时间里经历了大起大落后,吴王夫差仿佛老了十岁,他疲倦地抬起头,说道:“夷虎?随他去罢……胥门将军能守住卑梁、昭关和庸蒲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