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荣誉感的军队就是乌合之众。
以前穷,什么都凑活,现在有所好转,刘道规舍得这个钱。
魏晋军户地位低下,跟奴隶差不多,普通百姓都不愿意将女儿嫁给他们,这样的军队战力自然直线下降。
江左风气,以从军为耻,士族挂着各种将军头衔,真正用到他们的时候,一个个怯懦如鸡。
反观胡人,宗室中人,年未弱冠,便上阵厮杀,长成后,牢牢掌握兵权。
这么下去,南朝一定会被北国超越,拉开距离。
其实现在就有这种趋势,北府军、西府军的核心归根结底还是当年南下的北方流民。
这个时代不修兵备,简直是自杀。
刘道规弄得这么隆重,也是为了提升军人的地位,更让他们知道为何而战。
幢民、平民、流民、奴隶,幢民最上,而幢民之中,幢兵地位更高,不用耕种,一心训练,专注征伐。
阵亡有抚恤,子嗣由本幢照顾,长成后,优先从军。
伤残士卒也有专门的抚恤,保证衣食无忧,视伤残情状转为民吏。
种种措施下来,让八幢中人人以从军为荣。
每个受封的军官在宣誓之后,气质神采明显不一样了,眼中多了一层光,身姿笔挺。
刘道规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只要没有婚配的军官,全都由官府做媒,娶清白女子为正妻,再配两个流民女为妾。
这年头女多男少,每次出征,俘虏最多的就是女人和孩童。
能嫁给军官,也算她们的福气。
升赏之后,又为军官和幢兵举办了一场盛大婚礼。
所有未婚士卒直接分配。
成家立业,士卒成了家之后,方能定下心来。
幢民则从流民中补充,这些人不愿投奔燕国,冒着各种风险南下,已经通过了第一层考验,脊梁骨是挺直的。
翟魏覆灭的这一年多来,流民大举南下,虽然大多数去了彭城,不过兰陵也跟着喝到一口汤。
燕国如日中天不假,但国内还处于原始部族状态,连官僚体系都没有恢复,鲜卑勋贵可以随意欺男霸女,圈占良田。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北方百姓经过氐秦的治理,自然不愿意再过这种苦日子,纷纷南下。
某种程度上,刘道规个人认为慕容垂的燕国还比不上拓跋珪的魏国。
慕容垂返回河北时,河北诸胡,包括丁零人翟辽在内,纷纷投其麾下,共推慕容垂为盟主,从而建立了燕国。
内部矛盾根本没有解决,很多事情,慕容垂也管不了麾下的族主和豪酋。
而拓跋珪十五岁在牛川起兵,击败叔父拓跋窟咄,光复代国,太元十一年(386年),改国号为魏。
移都盛乐城,任用贤能,仿汉制,完善职官制度,强行分散诸部,重新按居住地编户齐民,让魏国短短数年从苦寒之地崛起,击败比它强大的铁弗、蠕蠕、敕勒诸部……
军事上只能争一时之胜负。
但内政治理得当,国祚能延续更久。
燕国这么强,是因为慕容垂从无一败,靠军威凝聚在一起。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兰陵鲁郡虽小,但毕竟处在前线,北国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不可小觑。
刘道规从南下的商贾嘴中打听到各种魏国燕国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