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毅骑在高头大马上,神色沉稳,目光扫视着这片刚刚收复的土地,心中思索着下一步的计划。
此时,有将领上前禀报道:“大帅,叛军将领李逸尘已率残军逃离,我军骑兵是否迅速追击,将其一举歼灭!”然而,杨毅却微微摇头,没有下达追击的命令。
杨毅心里十分清楚,若此时派遣骑兵继续追剿,以大皇子如今的残军之势,确实极有可能将其斩尽杀绝。
但这看似一劳永逸的做法,实则暗藏巨大危机。他深知朝廷一直对他心存忌惮,自己手握重兵,再加上平定江南郡叛乱的过程中,势力不断壮大,已然成为朝廷眼中的一股潜在威胁。
一旦把大皇子李逸尘斩尽杀绝,江南郡再无能够与他抗衡的势力,自己就会失去制衡朝廷猜忌的筹码。
届时,朝廷定会将他视为心腹大患,卸磨杀驴,兔死狗烹的戏码极有可能在自己身上上演。
杨毅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缓缓对将领说道:“穷寇莫追,李逸尘虽为乱党,但留他一命,对局势或许更有好处。
我们当下应先稳固在江南郡的势力,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切不可因一时之快,而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对外就说将士们连续奋战,已经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追击叛军。”
将领虽心中略有疑惑,但对杨毅向来信服,遂领命而去。
杨毅深知,自己身处这复杂的政治棋局之中,每一步都必须谨慎万分。留下李逸尘,让他成为悬在朝廷与自己之间的一把剑,虽不能明目张胆地威胁朝廷,却足以让朝廷有所顾忌,不敢轻易对自己动手。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杨毅全身心投入到江州府的重建工作中。他开仓放粮,赈济因战斗而受灾的平民百姓,同时也组织百姓修缮房屋,恢复商业活动。
同时,他也在暗中加强军事部署,训练新兵,提升忠义军的战斗力。表面上,他是在治理江州府,实则是在积蓄力量,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风云变幻。
而大皇子李逸尘则是率领一千余残兵败将朝着自己的老巢-------淮南郡逃跑,这次的惨败,让他元气大伤,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他将静静的蛰伏,等待合适的时机,再次搅动这江天下的风云。
当李逸尘带着残军灰溜溜地回到淮南郡边境黄州府时,心中满是不甘与愤懑。
踏入边境的那一刻,他便在心中暗暗发誓,定要找杨毅报仇雪恨,夺回失去的一切。来不及整顿疲惫的身心,他即刻着手调兵遣将。
军令如雷霆般迅速传达。各级将领纷纷行动起来,召集士兵,清点粮草辎重。李逸尘将大部分兵力集中部署在与江南郡接壤的边境一线,构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
壕沟被深挖,鹿角、拒马等障碍物林立,士兵们日夜巡逻,严阵以待,以防杨毅的军队突然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