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复杂局面,他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继续加强山南郡的改革与防范,另一方面也得做好应对朝廷下一步举措的准备。
。
在山南郡的治理上,杨毅进一步推动改革措施的深化。
他加大力度扶持当地的农桑产业,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更多水利设施,以确保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
同时,鼓励商业发展,降低商税,吸引各地商人前来贸易,为山南郡的经济注入活力。
对于之前选拔任用的年轻官员和读书人,杨毅加强了对他们的培训和指导,定期召集他们进行政务研讨,分享治理经验,提升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期望他们能在这动荡时期更好地稳定地方局势。
军事方面,杨毅命令各营将领加强士兵训练,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针对之前与吐蕃残军作战中暴露的问题,他组织将领们进行战术研讨,制定更为灵活有效的作战方案。
同时,积极筹备粮草和军备物资,以备不时之需。他还派出更多的斥候,扩大侦察范围,密切关注周边地区吐蕃残军的动向以及朝廷的一举一动。
正如杨毅所料,京城内,宣旨官将他的回复上奏后,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
一些大臣认为杨毅此举是公然抗旨,意图拥兵自重,建议皇上立刻派兵镇压,收回山南郡的管辖权。
而另一些大臣则觉得杨毅所言有理,土匪和吐蕃残军余孽未清,此时贸然交接确实可能引发混乱,应给杨毅一些时间完成肃清任务,再行接管。
还有一些大臣认为国内局势危机四伏,朝廷现在还不宜和杨毅撕破脸皮,应该继续想方设法拉拢为朝廷所用。
皇上坐在龙椅上,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也在权衡利弊。
杨毅手握重兵,又有威力巨大的火药,且在山南郡和剑南郡深得民心,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发兵变,危及朝廷统治。
但若是对他的抗旨行为过于纵容,又恐其他将领效仿,破坏朝廷的权威。
思索良久后,皇上决定再派一位钦差大臣前往山南郡,传达朝廷的旨意,要求杨毅在三个月内完成山南郡隐患的肃清,并将管辖权顺利交接给朝廷任命的官员,否则将以抗旨论处。
这位新的钦差大臣领命后,即刻启程前往山南郡。而杨毅这边,虽然还没有收到朝廷的圣旨,但他从各方收集到的情报中,已经知道了消息。
他深知,接下来的三个月将是关键时期,必须争分夺秒,既要稳定山南郡和剑南郡的局势,又要训练新兵做好应对朝廷以后出兵的准备,稍有不慎,以后将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钦差大臣一路快马加鞭,不出三日便抵达了山南郡。杨毅得知消息后,率一众将领出城迎接。表面上,杨毅依旧礼数周全,对钦差大臣恭敬有加,但内心却清楚,一场艰难的博弈即将开场。
钦差大臣宣读圣旨,言辞之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陛下念你收复山南郡有功,特再给你三个月期限。
务必在此期间彻底清除隐患,将山南郡平稳交接予朝廷所派官员。若逾期未完成,按抗旨论处,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