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雪凤凰号”重型抗强风耐严寒蜂形南极专业科考综合飞机于三月十号上午九点来到了南极昆仑站。
中国南极昆仑站是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地置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西南方向。其具体地理经纬度坐标在南纬80度25分01秒(80°25';01";S)和东经77度06分58秒(77°06';58";E)之间。海拔高度大约是4091米。该站距离中国中山站直线距离大约是1228公里,是研究南极内陆冰盖的重要科研基地。
昆仑站是于公元二十一世纪的2009年1月27日建成的,主体建筑是由11个耐低温的不锈钢工程舱拼接而成的,建筑面积236平方米,设有生活区、科研区及供氧终端,可以容纳15-20人开展夏季科考。昆仑站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南极科考从大陆边缘向内陆腹地的跨越,成为继长城站、中山站后第三个南极考察站。其地理位置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冰穹A地区拥有全球最佳天文观测条件(大气透明度、视宁度都非常好),这里是研究暗物质、暗能量的理想场所,同时冰芯钻探可以追溯到百万年气候变化记录。2024年4月,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了昆仑站站基度夏调查监测任务,2025年1月该站还首次使用红外水汽吸收窗口开展了天文观测,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的科研能力。
南极昆仑站作为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配备了多种先进的科研设施,为科学研究和观测提供了重要的科技设备支持。
昆仑站主要的科研设施包括基础科研设施、观测设备、天文与空间观测设施、后勤与支持设施。基础科研设施中拥有多个实验室,昆仑站内所设立建有的多个科学实验室是用于开展地质、气象、天文和空间环境等方面研究的场所。这些实验室支持冰芯钻取、大气成分分析、天文观测等多项科研任务。
此外,还建有观测设备,站内配备了先进的气象观测设备用于监测气温、风速、气压等环境参数,为研究南极内陆气候特点提供数据支持。
而在天文与空间观测设施上,除了有近红外望远镜外(昆仑站拥有我国首台近红外望远镜,能够进行天文观测和近地空间环境监测。该望远镜在二十一世纪早期就已经成功运行,为研究南极地区的天文背景亮度、空间物理环境等提供了重要数据。)。另外还建有天文观测平台,昆仑站所在的冰穹A地区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是天文观测的理想场所。站内还配备了其他相关仪器,用于支持全年天文观测。
在后勤与支持设施方面,建有宿舍与生活区,昆仑站主体建筑面积大约是230平方米,包括宿舍、医务室、厨房、浴室等设施,能够保障科研人员的日常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