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俄澳四国南极联合科考队结束了在玛丽伯德地为期七天的科考任务后,又乘坐着六辆中国制造的小太阳极地雪上摩托快艇进行冰原上机动科考,于二月一号早上八点二十分来到了埃尔斯沃思地(Ellsworth Land)所在的区域。
埃尔斯沃思地是南极大陆的一部分,位于西南极洲,它西边与玛丽·伯德地区域相接,北面濒接别林斯高晋海,东北面是南极半岛的基部,东面则是龙尼冰架的西部边缘。埃尔斯沃思地以其壮丽的山脉和丰富的地质特征闻名,是南极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
埃尔斯沃思地面积大约有101.8万平方千米,属于南极大陆中比较大的区域。这里海拔高度比较高,埃尔斯沃思地包括了南极大陆的最高点——海拔高度在5140米的文森山(ountVson)。
埃尔斯沃思地是南极洲最古老的地块之一,它主要是由花岗岩和沉积岩所组成的,其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而埃尔斯沃思山脉则是南极洲最长的山脉之一,全长大约有200海里,其地形复杂并且有许多山峰连绵不断横卧在这片大地上。
在地质特征与构造背景上,埃尔斯沃思地的地质特征主要就是包括存在高磁异常带和古老山系。其太平洋边缘分布着大约4000公里长的明显高磁异常带,磁异常值大多在600nt以上,这为研究南极大陆的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埃尔斯沃思地是南极洲一座比较古老的山系之一,与玛丽·伯德地、罗斯冰架等地区共同构成了南极洲西南部的重要地质单元。
埃尔斯沃思地在科考中取得了许多重要发现,比较典型的科考成果就是美国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冰下湖泊并对所获得的湖床冰芯样本展开的科学研究,埃尔斯沃思湖是南极洲着名的冰下湖泊之一,其冰层厚达到了3000米,与世隔绝数了百万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奇异的自生细菌,这为研究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形式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还有就是在该地区古地磁的研究上,通过对埃尔斯沃思地及周边地区的古地磁研究,科学家重建了该区域的板块构造演化历史,揭示了古太平洋板块对南极大陆构造演化的深远影响。
埃尔斯沃思地是南极大陆的重要区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地质特征和显着的科考价值而闻名遐迩。从其壮丽的山脉到冰下湖泊的奇异生命,再到地质构造的演化历史,埃尔斯沃思地为人类探索南极大陆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科学资料,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揭示这一地区的更多神奇奥秘。
寒风凛凛,茫茫冰层雪原上,中法俄澳四国联合科考队浩浩荡荡地向着埃尔斯沃思地西北角与伯克岛相交的海湾处进发。
一路上,阳光灿灿,冰川与皑皑白雪原野相依相衬,闪烁着银白色的光芒,凛凛寒风阵阵,更加突显着南极夏季仍然处于低温寒冷之中。
联合科考队乘坐着冰雪智慧小太阳雪地摩托快艇一路走走停停,按照预先制定的科考计划择点进行科考取样探测,以及对冰川大小范围变化采用极地专用智慧无人机环绕飞行从空中立体勘测收集着综合全面的测量数据。
沿途中,科考队一次又一次遇见各种各样千奇百怪形状的冰川,它们比肩而耸横亘连绵而又气势壮阔地雄屹在这片茫茫无垠的冰原上。突兀森伟的冰峰连亘起伏,洁白寂然,在阳光的照耀下映射出烁烁刺目的光芒,科考队员们穿着专业防风防寒的轻便保暖户外科考服,带着护目镜,潇潇洒洒地在这片茫茫无际的冰原雪地中探险追寻着地球亘古悠久的历史痕迹,探知着无限个神奇的自然之迷。
行走途中,仰头可见隐隐约约隐在云雾之中众山之首的文森山上雄奇的胸廊,它高高地耸立在冰山丛中。
文森山(ount Vson)这座海拔5140米的南极洲第一高峰静静地寂穆在南极洲埃尔斯沃思地的崇山峻岭之中,等待着人类去探索发现它所珍藏着的全部秘密。
文森山属于埃尔斯沃思山脉的一部分,作为南极洲最长的埃尔斯沃思山脉,其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该山脉主要是由花岗岩和沉积岩所组成的,属于南极洲比较古老的地块。
这些山都存在特殊的地质特征,由于岩浆作用,文森山所在的埃尔斯沃思-惠特莫尔山脉地块形成于弧后背景下的快速沉降陆相断陷盆地环境,岩浆活动相对比较少,因此该区域的地质特征是以古老的岩石为主。文森山及其周边地区广泛分布着花岗岩和沉积岩,这些岩石构成了该区域的基础地质结构。
文森山的地质结构为研究南极洲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作为南极洲最高峰,它不仅是地质学研究的重点区域,并且还因为其极端的冰雪自然环境而成为登山和科考的重要目标。例如在公元二十世纪后的1988年,中国科学家金庆民随同中美联合登山科考队抵达文森山进行了科学考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探访该地区的女科学家。
文森山作为南极洲的地质标志,其特殊的花岗岩与沉积岩结构以及形成于弧后背景的地质历史,使其在研究南极大陆的构造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区域的极端环境也为科考提供了独特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