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面的一些乡亲,每年秋收之后,都会把去年没有吃完的陈粮给卖掉。
你们那时候去卖陈粮,基本上都会被米店压价钱。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去卖陈良的人太多了。你们这边儿的供应,已经大过了商家那边儿的需求。
商家不缺米,他们甚至能借着这个机会,把一年的米量都给攒够。多的是人到他们店里面去,想要卖东西。
他们根本不愁收不到货,所以就会降价,压低你们的价格。
这就是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就好比我在冬天的时候,卖只有夏天能吃到的菜,在夏天的时候,卖,只有冬天会出现的冰。
这种反季节销售,能够保证你的货物,最大限度的卖出去。就是生意经中所说的人无我有。”
霍舒耘费尽心思的给村长科普了两个概念,一个是供求关系。一个是反季节销售。
一般来说,做生意时,只要能做到这两点,基本上都不会亏。
而霍舒耘即将要做的水果生意,刚好就占了这两点优势。
据霍舒耘的了解,和她这段时间送货时打探的情况。
霍舒耘发现整个县城,都没有一家货源充足的水果
铺子,甚至说连卖水果的铺子都没有。
只有那种零零散散的,比如自家种了几棵桃树,等到结果的时候,把桃子摘下来,拿到县城去售卖。
或者说在深山里面,发现了几颗野果子树,把野果子摘下来,摆摊卖一卖。
这些全部都是一时的生意,没法长久去做。
卖这些东西的人,也只能赚几斤肉钱,根本就没有办法,把这当做一门长久的生意,当做赚钱养家的正道。
县城里面的百姓,很少能吃到新鲜的,正儿八经的水果。
家里穷一点儿的,是因为他们吃不起。
他们不可能花银子,去买水果这种对于他们来说不当饥不填肚子,只能甜甜嘴的小吃食。
而家里富裕的人。则是没有渠道来购买水果。
因为县城里面,没有人种果树,也没有人开果园儿。
他们就算想吃,也没有办法随时买到,只能托人从府城、从外面更大的地方带回来。
可能村里人会觉得霍舒耘种过树,卖果子没有前途。
他们从自己的思想出发,觉得这玩意儿谁吃啊?
白给他们,他们倒是会尝一尝。
但要是让他们花钱买,甚至是花大钱去买,那他们
肯定是不愿意的。
有那钱,多买几斤肉不好吗?干嘛要买这玩意儿。
他们觉得霍舒耘做这生意,肯定不成功。
可是同样的,霍舒耘的售卖对象,也不是他们。
霍舒耘的客源,就是县城里那些买得起的大户人家,甚至可以再延伸一下,卖到府城去。
只要霍舒耘这边儿货源跟得上,她想卖到哪儿就卖到哪儿。
霍舒耘卖的水果,是县城百姓
稀缺的。
所以,在谈生意的时候,霍舒耘不仅不会被压价,而且还处于主动地位,占据绝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