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 压得慌(1 / 2)

的蔚澜很多时候都搞不懂眼前这个比自己小了好几岁的大男孩。

她总是能从李牧的身上看到许多他这个年纪根本不可能有的气场,就像刚才李牧站在舞台上隔着绸布抚摸背景墙时,她实在想不明白,他一个二十出头的大小伙子,到底是从哪来的这么浓重的历史使命感。

在老一辈人的心里,关于抗战那份对民族磨难的悲怆,自然是充斥在血液与骨髓之络上发起的一项公益,意在找到那些现存的抗战老兵,并且为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李牧曾经对这个公益活动非常关注,当他发现许多老兵现在以八九十岁的高龄,甚至都还没有一个遮风避雨的栖身之所时、当他发现,那些为国征战过的老兵每个月却连几百块钱低保都没有的时候、当他听说有些老兵一辈子贫苦,到老甚至没钱看病的时候,他一个三十多岁的大老爷们也曾泪流满面。

如果是贫困的孩童、少年,那么给他以食品衣物、给他接受教育的机会,他还有几十年的时间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如果是贫困的青年,那么给他一个工作的机会,他也有几十年的时间去拼搏;

如果是贫困的中老年,给他以低保,起码可以让他晚年有所保障;

但如果是那些在抗战中曾经为这个民族慷慨赴死,而今却又饱受现实摧残的老兵,该给他们以什么,才能安慰他们那颗苍老而又饱经创伤的内心及灵魂?

当这个国家的年轻人为各路明星而狂热的时候,有人在老兵的面前为他们鞠上一躬,哪怕是为他们敬一个礼吗?

抗战胜利的那一年是1945年,距今已经过去了五十八年,即便是在1945年出生的人,如今也都已经是58岁的老年人了,更何况那些在1937年到1945年间,曾经扛着大刀土枪为这个民族奋勇抵抗外敌的人。

哪怕十八岁就扛起枪上战场,到现在也至少七八十岁了……

一想到这里,李牧的心里忽然如刀割一般,不知道参加过抗战的老兵,现在存活的人还有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往后的每一天,老兵只会少,再不会增加。

终有一天,所有参加过抗战的老兵都会去世,到那个时候,再没人能亲口给他人讲述当年的历史,当年他们是怎么在十几岁的年纪就扛起枪冲上战场;当年他们是怎么用血肉之躯,抵挡侵略者的坦克大炮;当年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赴死精神,前仆后继的为这个民族抛头颅洒热血……

再想到那些仅存的人,此刻可能正在乡村的窝棚里苟延残喘、也可能正在城市的垃圾堆旁捡拾着别人遗弃的瓶瓶罐罐艰难过活,李牧便觉得心头仿若压了一座泰山,久久喘不过气来。

李牧暂时告辞了两位老兵和陈纳德先生的女儿,一个人来到酒店消防楼梯的拐角处,点燃了一支香烟。

在这一刻,李牧觉得自己真的要做点什么,拍一部电影只是为他们正名,让他们的历史公布于众,但对那些正在遭受生活苦难的老兵来说,这样的电影对他们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如果让他们在窝棚里、在垃圾堆旁看到了这样的电影,想必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更痛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