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奥提前十五分钟返回舰桥,让副舰长菲姆兹去了作战指挥中心。
此时,后方已经发来了最新情报,提供了PLZ—45G(52)部署阵地的坐标,以及不知道从哪来的卫星照片。毫米波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照片,不是很清楚,不过能够认出来,确实是大型装甲平台。关键是,从部署地点,以及阵地的布局来看,就是专门为自行榴弹炮构筑的炮兵阵地。在炮位后方有一条供履带式车辆进入的小路,四周有一圈土墙,而且在附近五百米范围内,有好几处类似的阵地。为了避免遭到敌人的反击,在现代战争当中,自行榴弹炮主要就采用打了就跑的战术。为了提高炮兵的作战效率,通常会在同一个区域构筑多处发射阵地,进而缩短转移的时间。按照合理的方式进行部署,这些自行榴弹炮每隔五分钟就能够执行一次炮火打击任务。
显然,这些卫星照片是由美国的情报机构提供。
原因也很简单:印度没有配备合成孔径雷达的侦查卫星。事实上,印度根本没有合格的侦查卫星。
或许,新德里当局在电令当中提到的支援,就是敌方炮兵的情报。
在进行必要的检查之后,拉奥就按照电令,给菲姆兹下达了命令。
按照既定程序,除非拉奥发出了终止命令,要不然菲姆兹就将在预定时间,把已经准备好的导弹发射出去。
其实,菲姆兹去作战指挥中心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导弹输入目标坐标。
得发射十二枚导弹,还要让另外四枚导弹进行通电检查。如果有导弹在发射之后出现了故障,或者在飞行途中出了问题,就需要立即进行补充发射。只不过,就算发射出去的导弹没有发生故障,在最后有没有命中与摧毁目标,那也说不准。毕竟“布拉莫斯”是货真价实的超音速巡航导弹,不是那种搭载摄像头,飞行速度还慢得出奇的巡飞弹。只不过,拉奥对这种导弹有足够的信心,毕竟打击的固定目标,而且“布拉莫斯”在发射之后,只需要五分钟就能够命中。
要说的话,打击固定目标本身就是“布拉莫斯”的强项。
虽然按照宣传,“布拉莫斯”是反舰导弹,也确实能够用来打击舰船,但是在印度海军进行的几次实弹测试中,“布拉莫斯”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雷达导引头的可靠性不够高,不但容易出故障,只要气候条件稍微差一些,比如说浪高超过五米,就很难正常工作。也就是这个原因,“布拉莫斯”才始终没有打开国际市场,而且连合作研制的俄罗斯都没采购。因为知道“布拉莫斯”存在的问题,所以印度海军不但投资开发了“布拉莫斯”的改进型,而且主要就是提高导引头的可靠性,还限制了“布拉莫斯”的用途,当巡航导弹使用。
打击固定目标,肯定比打击舰船简单得多。
受到射程限制,即便雷达
导引头无法正常工作,依靠高精度惯性制导系统,也能获得不错的打击精度。按印度海军做的测试,“布拉莫斯”全程靠惯性制导,在最大射程上的偏差也不会超过五十米。如果是打击暴露目标,靠威力巨大的高爆战斗部,这个精度已经能保证摧毁目标。
当然,“布拉莫斯”最大的优势,其实是飞行速度。
即便选择低空突防模式,“布拉莫斯”的冲刺飞行速度都超过两马赫,能够突破现有的所有防空系统。或者说,现有的防空系统均无法有效拦截在超低空以两马赫速度飞行的巡航导弹。主要是,防空雷达对低空目标的探测距离还不到四十公里,相当于“布拉莫斯”一分钟的飞行距离,而防空系统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跟踪与锁定目标,更别说发射防空导弹进行拦截。
几分钟不过是一根烟的功夫。
战斗警报响起来的时候,拉奥才带上头盔,并且系好安全带。
其实,这有点多余。现在是“金奈”号向敌人发射导弹,而不是遭到敌人攻击。只不过为了安全起见,在进入战斗状态之后,官兵都需要穿上救生衣与戴好头盔,而且指挥岗位上的官兵还要系好安全带。
也就在拉奥检查安全带有没有系好的时候,前方传来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先是一声闷响,接着是尖锐刺耳的呼啸声。也就在呼啸声传来的同时,舰桥被橘黄色的刺眼光芒照亮。紧接着,又是第二次闷响,尖锐的呼啸声与橘黄色的亮光,并且连续出现十来次。
没错,就是位于舰桥前方的垂直发射系统开始运行。发射出去的,就是装在3S14E垂直发射系统里的“布拉莫斯”。从俄罗斯引进的3S14E是冷热共架发射系统,在发射重型导弹的时候通常采用冷发射方式,也就是用高压气体把导弹弹射出去,导弹在飞出几十米之后再让发动机点火。“布拉莫斯”采用的就是这种发射方式,尖锐的呼啸声就是高压气体把导弹推动出来的时候产生的,而橘黄色的光芒来自导弹的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发动机。导弹将在这台发动机的推动下,把高度提高到五百米以上,同时把速度增加到两马赫,然后就会抛弃助推发动机,并且启动冲压发动机。在加速爬升的过程中,安装在导弹头部,准确说是保护罩里面的姿态控制发动机也将启动,把导弹转到目标所在的方向上,而且保护罩会跟随火箭助推发动机一起脱离,确保让空气从头部的进气道进入冲压发动机。接下来,导弹就将按照预定的程序飞行。如果目标在一百五十公里之外,导弹就会爬升到万米高空,并且在距离目标一百公里到五十公里的时候,再降低飞行高度。如果目标在一百五十公里之内,导弹可以全程在低空飞行。
“舰长!”
听到喊叫之后,拉奥立即朝那边看了过去。
“轰——”
还没有等他解
开安全带,爆炸声就传来了,而且爆炸产生的火光非常明显。
在战舰左前方,距离海面大约几十米,一枚“布拉莫斯”在空中爆炸,直接化为了一团烟花。
虽然没看到全过程,但是很明显,那枚导弹的冲压发动机没启动,在抛掉了助推火箭发动机之后,做起了自由落体运动。在高度低于一百米的时候,导弹的自毁系统启动,也才发生了爆炸。
其实,这样的故障并不罕见。
正式装备之前,就发生过几次这样的事故,而且是设计上的原因,很难通过改进的方式加以解决。简单说,就是在抛弃保护罩的时候,碎片会被吸入冲压发动机,就有可能导致冲压发动机无法正常点火。最稳妥的解决办法其实是采用隐蔽式进气口,取消保护罩。可是这要改变导弹的气动布局,而且需要进行大量的风动测试,才能够确定隐蔽式进气道的位置与外形。很明显,这等于重新设计一种导弹。更要命的是,印度根本就没有必须要有的超音速风洞。事实上,当初通过出钱的方式跟俄罗斯联合研制“布拉莫斯”,其实就是需要俄罗斯的超音速风洞。再当一次冤大头,出钱让俄罗斯帮忙设计超音速导弹,新德里当局肯定不会答应。也正是如此,“布拉莫斯2”的研制工作才使用没有启动,主要就是新德里当局不想做亏本的买卖。
严格的说,在多次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布拉莫斯”根本就无法通过验收测试,毕竟没人愿意使用连可靠性都没保证的武器。只不过,印度为研制这种导弹,前前后后花了数十亿美元,要是到最后不能结项,肯定有很多人要倒霉。也正是如此,“布拉莫斯”的验收测试也是水分十足,不但没有达到规定的次数,连测试结果都被动过手脚,要不然根本没办法向公众交差。
正是如此,“布拉莫斯”在正式列装之后,就很少使用,即便是参加实弹演戏,往往也就只是走过场。
当然,拉奥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知道不可能一帆风顺。
爆炸产生的烟团还没有消散,电话就响了起来。菲姆兹从作战指挥中心打来的,询问是否要进行补充发射。
拉奥没接电话,而是让通信军官传话,让菲姆兹按计划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