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座力炮以间接瞄准的方式开火,也就是通常说的抛射,精度确实很“感人”。
第一发炮弹落在了“巴尔卡斯”号前方大约两百米开外,除了炸起几十米高的水柱,并没有产生别的作用。第二发炮弹直接掠过油轮,落在了左舷一百多米之外,而且在入水之后没有引爆。第三发炮弹落在油轮右侧,距离油轮差不多有两百米,而距离正在发起冲击的摩托艇还不到一百米。
大概担心误伤了自己人,母船在打出三发炮弹之后就停止了炮击。
必须得说,无座力炮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
无座力炮大行其道,其实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相对于普通火炮,无座力炮得益于基本原理,能够装到轻型平台上,比如说在二战中大规模生产的威斯利吉普车,获得远远超过牵引火炮的机动性能。配合在战后出现的聚能破甲弹,无座力炮在近距离反装甲战斗中拥有极高的作战效率。更何况,受到观瞄设备的限制,牵引式反坦克炮在实战当中的射程也不会远到哪里去,通常只有几百米,跟无座力炮相比没有多大优势。相对的,牵引式反坦克炮更加笨重,对牵引平台的要求也很高,还需要专业炮手。就总体来说,无座力炮是那个时代最为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之一。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是唯一可以直接配发给基层步兵部队的反坦克武器。
不过,也就风光了几年,在反坦克导弹问世后,无座力炮就成了昨日黄花。
同样是配发给步兵的反坦克武器,跟反坦克导弹比,无座力炮唯一的优点,也就是价格低廉,炮弹比导弹便宜得多,能够大量使用与消耗。可即便如此,无座力炮也无法跟单兵火箭筒媲美。单纯就作战效率来说,需要由车辆搭载的无座力炮肯定没办法跟反坦克导弹与火箭筒竞争。事实上,就连性价比也不值得夸耀,毕竟在无法摧毁敌人坦克的情况下,再廉价的武器都是烧火棍。
正是如此,在越南战争结束之后,大量在冷战初期生产的无座力炮被当成过剩物资输送到了第三世界国家。在战乱地区,无座力炮成为了军阀武装手里的重火力,而且靠的就是低廉的价格。能重复使用,炮弹很便宜,能在小作坊生产炮弹,操作使用也特别简单,让无座力炮广受欢迎。
要说的话,到冷战结束之后,随着几个大国库存的弹药,尤其是各种携带方便的火箭筒大量流入国际市场,价格更是便宜到几乎是半卖半送的程度,无座力炮才逐渐被战乱地区的武装组织抛弃。只不过,即便到现在,依然有一些无座力炮保留下来,被武装组织当成直射武器使用。
其实,能够直射本身就是无座力炮的典型特征。
虽然弹丸的初速比不上火炮,但是在几百米的有效射程范围之内,无座力炮的弹道相对来说比较平直。不管是对付坦克战车,还是打击火力点,无座力炮都是在抵近之后,直
接朝目标开火。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无座力炮的弹丸飞行速度太慢,又没有迫击炮那样的弯曲弹道,也只能通过直接瞄准的方式来提高精度。如果采用间接瞄准的方式,肯定会出现很大偏差。
同样受弹丸飞行速度的限制,无座力炮的射程往往就只有几百米。
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无座力炮被战争淘汰的主要原因。说得难听点,不管是去对付敌人的坦克战车,还是遇到火力点,几百米的射程都远远不够,搞不好在开火之前就被敌人给消灭掉了。就算通过提高炮管的仰角,能够让炮弹飞得更远,也会因为精准度降低,让炮击变得毫无意义。
只是,对海盗来说,无座力炮算是大杀器。
不是说一定要用无座力炮来击沉船只,而是在劫持货轮,尤其是追上货轮之后,用无座力炮朝货轮前方打几发炮弹,往往就能够让货轮停下来。如果使用其他的武器,即便是威力巨大的火箭筒,也未必能产生相同的效果。不管是在亚丁湾,还是西非的几内亚湾,乃至东南亚海域,大部分海盗船会搭载无座力炮。在很多时候,无座力炮甚至是甄别海盗船的主要标志。
显然,开始的战斗同样证明,无座力炮并不适合远距离射击。
何况,还是在快速航行的船只上。
袭击者也认识到了问题,没有继续使用无座力炮朝油轮开火,而是用上了安装在船首甲板上的重机枪。
一座双联装的KPV高射机枪!
要说的话,这才是威胁。
在弹雨笼罩下,油轮上的那几挺QJZ—171都变成了哑巴。虽然有船体侧舷遮挡,但是在威力巨大的14.5毫米枪弹面前,侧舷的薄钢板根本没有用。真要说的话,即便焊上装甲钢板也未必管用。这种大口径枪弹,原本是二十毫米机关炮的炮弹,只是缩小了口径,而且最初是用来对付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苏军装备了大量反坦克枪,使用的就是这种枪弹。凭借高硬度钢芯弹头,14.5毫米机枪在有效射程范围内,能轻而易举的打穿几毫米厚的钢板。如果是抵近涉及,甚至能打穿装甲车的车体。只不过,也就是过于巨大的威力让这种枪弹饱受诟病。最为主要的缺陷,也就是整体寿命过短,而且连续射击会导致枪管快速磨损,甚至是提前报废。
转眼之间,那两停KPV发射的枪弹就在“巴尔卡斯”号的船体上留下了几十个窟窿。
所幸,油轮采用的双层壳体,而且间隔了大约一米,内船体同样是用钢材制作,最薄处的厚度都超过了三厘米。关键是,弹丸在穿透外壳之后,动能已经大幅度降低,还变得极不稳定,肯定没办法击穿内壳。
“老陆,再等一等。”
在戈武出言提醒的时候,陆勇添已经从箱子里面翻出了带来的反坦克导弹,正动手把瞄准装置安装到发射器上。
看外观像美军的“标枪”反坦克导弹,其
实是HJ—12EA。
这种反坦克导弹又被成为中国的“标枪”,只不过比“标枪”更先进,而且在国际市场的售价也更加便宜。最具有代表性的,也就是能够设定三种攻击模式。在对付堡垒,或者轻型装甲目标的时候,通常会采用直接攻击模式,而且首先引爆前置战斗部,主战斗部通过炸开的通道进入目标内部,然后再在延迟时间引信控制下起爆,从而获得最好的杀伤效果,确保能彻底摧毁目标。如果打击的是坦克之类的重型装甲目标,可以设置为攻顶模式,而且可以用前置战斗部引爆目标上面的爆炸反应装甲,然后才是由主战斗部引爆,用锻造成型弹丸打穿目标装甲。关键是,射手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为俯冲攻击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破甲威力。在采用俯冲攻击模式的情况下,串联战斗部的破甲深度达到了一千毫米,足以摧毁当今所有的主战坦克。只不过,在实战使用当中,俯冲攻击模式通常是用来对付藏在障碍物后方的目标。
跟“标枪”比,HJ—12EA最为突出的优势,其实是便宜。
做为出口型号,HJ—12EA的售价仅“标枪”的三分之一,而且生产商通常还接受以物易货的支付方式。
正是如此,HJ—12EA在近几年获得了大量海外订单,只是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就采购了上万套。按照用户提供的反馈信息,HJ—12EA除了射程稍微近一点之外,基本上就没有其他缺点了。事实上,HJ—12EA的射程达到了四千米,超过了“标枪”的二千五百米,跟“标枪”的增程型相当。问题是,“标枪”的增程型并没有量产,美军也只是通过调整飞行方式来获得更远的射程。更重要的是,HJ—12E也有增程型,即更换了火箭发动机,射程达到了六千米的HJ—12ER。只不过,卖得好的依然是HJ—12E与HJ—12EA,反而是HJ—12ER始终没有收到订单。
戈武他们带来三枚HJ—12EA,而这些导弹也是由桑贾尼提供。只不过,不是从巴基斯坦买回来的,而是来自沙特陆军的仓库。事实上,HJ—12E的最大用户就是沙特陆军,而且最早也是由沙特陆军用于实战。在获得了沙特陆军的高度称赞之后,其他的阿拉伯国家才纷纷购买这种导弹。关键是,没有人知道沙特陆军在也门使用了多少,也没有人知道有多少导弹落入胡赛武装手里。唯一能肯定的是,确实有大量HJ—12E与HJ—12EA被沙特军队抛弃,或者被胡赛武装缴获。很多被消耗掉了,只不过肯定有少量流入了黑市,甚至被恐怖组织高价买走。
要说的话,用轻型反坦克导弹来对付几百吨的船只,确实有点不够看。只不过,这也是戈武他们能搞到的,最合适的武器了。至于重型反坦克导弹,先不说威力,只是制
导方式就不适合用来对付快速航行的船只。更何况,很多重型反坦克导弹要由平台搭载,根本就没办法让步兵操作。
当然,反坦克导弹肯定能够击穿甲板,摧毁船只的动力设备。
在把瞄准装置安装好了之后,陆勇添就趴到甲板上,然后给导弹通电,让导弹进入发射准备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