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号上,指挥舱。
几名军官都盯着主控台,在水平屏幕上显示的是潜艇构造图,其中轮机舱的区域已经变成了红色。
“……打开所有的阀门,应该能够在三分钟之内灌满整个轮机舱。即便闯入者提前做好准备,也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反应堆过载。更何况,我们还会在这边遥控操作,让闯入者花费时间获取反应堆的控制权。接下来,我们要用十五分钟抽出轮机舱里的海水,然后检查所有的仪器仪表。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能在三十分钟之内完全控制轮机舱。如果在此期间发生了意外,那就只能封锁轮机舱,用柴油机带动辅助推进器。只不过,依然得以最快的速度上浮。”
航海长在说完之后,就朝坐在椅子上的威尔逊看去。
在主控台旁边,只有威尔逊坐着。
当然,就只有一张椅子。
其他军官也是沉默不语,都在等着艇长做决定。
之前,根据掌握的信息,尤其是威尔逊两次进入轮机舱观察到的情况,基本认定闯入者没有携带炸弹,也排除了利用闯入者用潜艇上的物资与设备制造爆炸物的可能。至于制造依然易爆的气体,并且释放到轮机舱内,可能性同样不大,毕竟这是完全不受控制的,而闯入者的第一选择并不是炸沉“胜利”号。也正是如此,航海长才在轮机长等军官的支持下,向威尔逊提出了这个闯入轮机舱的办法。很简单,把通风管道跟抽水机连接,然后让抽水机反方向运转,把压载舱里面的海水由通风管道灌入轮机舱。因为潜深仅四百英尺,而内部管道能够承受的极限压强为二十个大气压,抽水机能够在三十个大气压下工作,所以不需要担心管道会被海水压爆。得益于超过十个大气压的压强,再加上抽水机反转提供的额外压强,能以极快的速度往轮机舱注入海水。更重要的是,在注水完成之后,轮机舱内的压力将与外界持平,而原先的内部气压只有一个大气压。就算闯入者及时的戴上了呼吸面罩,在巨大的水压下也会粉身碎骨。
只是,这必然会导致轮机舱进水。
针对这个问题,航海长明确提到,在往轮机舱里灌入海水的同时,同步排空潜艇的主压载舱,让潜艇始终保持平衡。遇到了紧急情况,“胜利”号能在三十秒内排空前后两个主压载舱,因此只要把握好排水速度,准确说是释放高压空气的速度,就能够让潜艇的吨位始终与排水量相等。
这个办法,看上起完美无缺。
只要闯入者手里没有爆炸物,这个办法就肯定能够奏效。到时候,潜艇上的官兵要做的就只是盯好通往导弹舱的水密门。那扇水密门在理论上能承受三十个大气压的压强,因此就算轮机舱进水,而且与外部连通,水密门也能顶住。关键是,水密门能从两侧开启,也能在两侧锁死。
航海
长还专门提到,“前卫”级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进水的问题,也留下了足够的安全荣誉。就理论而言,七个大舱段中的任何一个进水,潜艇都能够通过排空压载舱的方式来获得足够的浮力。
可问题是,有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却没说清楚,也有可能是故意忽略掉了。
首先就是,轮机舱并不是最有一个大舱段,后面还有推进舱,而且推进舱的官兵在事发之前去了餐厅。更要命的是,去推进舱的通道只有一条,必须得从轮机舱经过,也就无法派官兵去守住推进舱。虽然航海长提到,可以在指挥舱内遥控操作,锁死连接推进舱与轮机舱的水密门,但是水密门在紧急情况下能够通过手动方式打开,必须由人员在另外一侧以手动方式锁死,才能够阻止对面人员开启。这就意味着,需要看闯入者的行动。就算闯入者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去后面的推进舱。问题是,如果有一名闯入者当时就在后部水密门附近,而且及时的打开了水密门,那么就算排空了所有的压载舱,甚至把搭载的导弹与鱼雷全都抛掷出去,“胜利”号也会沉没。到时候,要完蛋的不止是轮机舱里的闯入者,还有一百多名皇家海军的官兵。
当然,航海长也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这就是,在动手之前,由艇长,或者其他军官去找闯入者,让闯入者来到通往导弹舱的水密门附近。哪怕只过来了一名闯入者,另外一名闯入者也会留在控制舱的附近,而从控制舱到通往推进舱的水密门还有几米,而在增压之后闯入者寸步难行,根本无法靠近水密门。更何况,水密门都是双向开启,因此在加压之后只是依靠人力,肯定没办法打开。
只是,谁能保证闯入者没提前打开通往推进舱的水密门?
按照威尔逊的意思,如果闯入者没携带爆炸物,也没有制造出爆炸物,那么就很有可能让通往推进舱的水密门处于开启状态。哪怕闯入者没想到潜艇官兵会往轮机舱注水,也会为自己留下退路。这就是,等到潜艇官兵攻入轮机舱,闯入者可以去退入推进舱顽抗,不至于立即束手就擒。
果真如此,那么往轮机舱注水就等于自杀。
相对来说,航海长故意忽略掉的第二个问题更严重。
“胜利”号现在的状态,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吗?
不止是威尔逊,其他官兵也知道,“胜利”号的状态并不好,严格说根本不能出海执行战备任务。关键就是更换的那组导弹发射装置,可以看成是“胜利”号的死穴,随时有可能让“胜利”号完蛋。
“前卫”级是典型的单壳体潜艇,而且艇体耐压壳的直径不够大,比“三叉戟D5”潜射弹道导弹的长度要小,潜艇的背部明显隆起,也就是通常说的龟背结构。哪怕使用整流罩把隆起的部分遮挡起来,至少看上去没有那么突兀,
可是没办法完全消除负面影响,比如增加的航行阻力与额外的流体噪声。也正是如此,在设计阶段,设计师会用各种办法来降低龟背的高度。虽然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扩大耐压壳的直径,彻底的消除龟背,但是在美国海军的“哥伦比亚”级之前,唯一真正消除龟背的,就只有由苏联建造的,至今都保持着潜艇排水量世界纪录的“台风”级。“哥伦比亚”级能够消除龟背,那是得益于技术进步,能够制造出更大直径的耐压壳,而且继续搭载“三叉戟D5”潜射弹道导弹。“台风”级则是采用爽壳体结构,而且付出了排水量剧增的代价。很明显,“前卫”级没有消除龟背,就只能尽量降低龟背高度。在技术有限,还要控制排水量,必须采用单壳体结构的情况下,英国的设计师根本没有多余的选择,只能把导弹发射系统直接安装到潜艇的耐压壳上,并且对安装部位进行加固。
因为留下了更大的强度冗余,所以就理论而言,导弹舱其实更加牢固,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
可问题是,“胜利”号更换了一套导弹发射装置。
按照规定,在进行这种“伤筋动骨”的大动作之后必须进行结构应力测试,而且要在测试过关之后才能让潜艇出海。道理很简单,在更换导弹发射装置之后,潜艇的结构肯定发生改变,应力载荷必然会出现变化。如果只是停在港口内,还没什么大问题,毕竟港口里面没有大风浪。可是在出港之后,尤其是去了远海,遇到了大风大浪,潜艇很有可能发生结构损伤之类的恶性事故。
往导弹舱里面注水,然后排空压载舱紧急上浮,对潜艇机构造成的影响肯定超过了大风大浪。
这里,还跟潜艇的构造有关。
说得简单一点,“前卫”级的主压载舱设在艇首与艇尾,在艇体中部只有几个用于控制姿态的辅助压载舱。在全部灌满的情况下,这些压载舱能够容纳两千余吨海水,两个主压载舱的容量就接近两千立方米,而辅助压载舱的容积都只有几十立方米。虽然整体上,两个主压载舱的排水量肯定超过了任何一个大舱段的容积,能保证潜艇不沉,但是在主舱段进水之后排空压载舱,却无法保证潜艇不会断裂。如果把潜艇比喻成一根又长又细的筷子,这个情况就等于用绳索拴住筷子的两头,在筷子的中间挂上一个沉重的秤砣,还迅速提起,筷子很可能就会折断。
按照设计指标,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任何一艘潜艇在服役之前都需要接受验收测试,其中就包括极限性能测试,还会使用专门的设备来测量艇体的结构强度,确保达到了设计指标。更何况,在设计阶段肯定要留下足够的安全冗余。拿潜深来说,很多核潜艇的冗余达到了最大设计指标的百分之五十,部分攻击核潜艇甚至达到
百分之百。
可问题是,“胜利”号现在的情况很特殊。
用威尔逊的话来说,真要按照航海长的办法来操作,恐怕“胜利”号还没冲上海面就断成了两截。
艇体折断,潜艇上的一百多名官兵连逃生的机会都没有。
不过,威尔逊举棋不定,或者说犹豫不决,与这些其实没有多大关系。
虽然提建议的是航海长,但是肯定有幕后推手,而且就是某一个或者几名军官。他们提供了很充足的理由,比如说电子战军官的弟弟就在“格拉斯哥”号上,而且在“胜利”号出港之前都没有收到消息,很可能进了伤亡名单。只不过,威尔逊更加愿意相信,他们当中有人是在为情报机构服务。就算目的不是搞沉“胜利”号,也肯定是要让“胜利”号按照预定计划,在首相下达命令之后发射导弹。也正是如此,才需要冒着巨大的风险提前除掉轮机舱里面的两名闯入者。
关键就是,这些家伙肯定不会在乎官兵的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