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西南近郊,某小型机场。
前面提到,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来之前的上百年里,阿根廷的支柱产业一直是农业与畜牧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阿根廷凭借发达的畜牧业,准确说是通过向遭受战乱折磨的欧美国家高价出售牛肉等畜牧产品,以及其他农作物,获得远远超过正常的利润,进而成为高收入国家。
当时,整个拉丁美洲只有阿根廷的人均GDP达到“发达国家”的门槛。
其实,阿根廷“发达”的不仅仅是畜牧业,还包括农业,准确说是种植业。
在阿根廷北部地区,也就是拉普拉塔河冲积形成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恰好就处在南纬二十五度到四十度之间的“农耕黄金带”,春季与秋季较为漫长,又有丰沛的降雨,很适合耕种农业。广为人熟知的畜牧业,其实主要在南部降水较少,以草原为主,气候不太适合耕种的高原地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准确说是欧洲国家完成了战后重建,不再大量进口牛肉等畜牧产品之后,阿根廷的畜牧业就走向了没落。此后几十年,直到美苏冷战结束都没有完全恢复过来。直到进入二十一世纪,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并且成为全球最大的粮食与肉类进口国之后,阿根廷的农业与畜牧业才迎来新的发展机会。只不过,中国市场对牛肉的接受程度远远比不上欧美。
不是中国的消费者没钱,而是跟饮食习惯有关。至于按中国消费者的习惯,把放牛的牧场改建成养猪的饲养场,同样不现实,毕竟在欧美国家,猪肉消费本身就不多,需求量最大的美国还主要从墨西哥进口,轮不到阿根廷的牧场主去插手。更重要的是,阿根廷的农业结构也不适合发展养殖业。
关键还有,在中国,大豆与玉米等农作物有极为广阔的市场。
正是如此,进入二十一世纪,种植业在阿根廷农业中的比重迅速提升,而畜牧业变得不那么重要。虽然在最近的这些年,随着中国消费者饮食习惯改变,牛肉与牛肉制品的消费量一直稳步提高,进口量也是越来越大,阿根廷的畜牧业从中获益,但是就根本来说,现代畜牧业依然是以饲养为主,即便是所谓的“生态”产品也是来自饲养场,放牧等传统的生产方式仅限于高端产品。
饲养的根本依然是种植,即用来喂养牲畜的饲料就是来自种植业,而且主要就是大豆与玉米加工之后的副产品,比如说豆粕。事实上,中国大量进口大豆与玉米,除了用于生产食用油之外,也是为了获取副产品。要知道,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养殖生产国,绝大部分猪肉都是在本国产出。因为保存不方便,而且中国的消费者对冷冻肉类存在偏见,所以进口猪肉始终都没有打开市场,也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相对的,也就牛排之类的牛肉
制品能够被中国消费者接受。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就是一座巨大的农场。
虽然很多农场保持着传统的面貌,甚至传统的社会形态,但是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且发展壮大的农场,必然都是现代化生产方式。也只有现代化生产方式所带来的高效率,以及带来的高收益才能够赢得海外市场,也才能在竞争中击败对手。跟不上时代步伐,那就只会被时代淘汰。准确说是在破产倒闭之后,被其他的农场主兼并,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
机械化只是现代农业的基础,航空作业拥有更高的生产效率。
其实,航空机械化早已开始,在几十年之前就被美国与加拿大的农场采用,利用小型农用飞机播种与洒药,拥有极高的效率。只不过,受到技术的限制,航空作业也仅限于播种与洒药。更重要的是,小型农业飞机这样的航空设备一点都不便宜,日常的维护与保养也非常昂贵,需要足够大的规模才能够盈利。也正是如此,通常就只有大型农场才会配备,小型农场根本用不起。
正是如此,在阿根廷的北部地区,几乎所有大型农场都有自己的机场,准确说是一条能让农用飞机起降的跑道。通常都是用水泥铺设,宽度在十米到二十米之间,长度通常不会超过一千米,有的只有五百米。有条件的话,还会修建机库与油库,以及用来放农药与农用机具的仓库。
这类小型机场因为跑道太短,平整度也不够好,肯定没办法让喷气式商务飞机起降。只不过,稍微大点的机场,尤其是跑道够长,就能够让起飞与降落速度都比较低的涡轮螺旋桨飞机起降。
其实,所有的农用飞机都是螺旋桨平直翼,起飞速度也就每小时一百千米左右,降落速度能控制在每小时一百千米以内。只不过,农用飞机都很小,通常只设置一名,最多两名乘员的位置,续航里程也很短,一般就只有几百公里。因为主要用来播种与洒药,所以载重量也不太大。也正是如此,农用飞机对起降场地的要求非常低,基本上只要有一块平整的地面就能够起飞与降落。
不过,一些现代化农用飞机,因为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对场地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最典型的,也就是大型无人驾驶农用飞机。
在前几年,中国航空企业推出了一款能全自动运行的大型农用无人机,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这种飞机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执行播种、喷洒农药与空中施肥等过去需要人员操作才能完成的工作,而农场主要做的,也就是定期对无人机进行检查维护,确保燃油与农用物资备妥。如果农场主忙不过来,或者不懂如何维护无人机,也可以把维护工作外包给出售无人机的航空企业。即便有特别要求,也可以对无人机进行遥
控操作,不用派人去现场驾驶与操作无人机。简单说,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农场主都能够坐在温暖的火炉旁边,完成所有的工作。对于已经适应城市生活的年青一代来说,完全可以在城市生活,不需要在农忙的时候返回乡村。
这种大型农用无人机唯一的缺点,就是对起降场地有较高的要求。
主要就是,为了获得较远的航程,以及足够的运载能力,大型农用无人机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气动布局,而不是小型无人机的旋翼结构。更重要的是,无人机是依靠搭载的传感器来获取外界信息,根据获取的信息调整飞行姿态。不管是廉价的光学传感器,还是激光传感器与毫米波雷达,感知精度都不如人的眼睛,必然存在一定的偏差,也就需要留出足够的安全空间。更何况,无人机控制系统的反应速度也不如人的大脑,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未必能迅速做出反应。说起来,这也是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一直没有在汽车市场获得普及,始终没被市场接受的主要原因。
为此,部署大型农业无人机的机场至少都需要一条足够长的跑道,最好是用沥青铺设的硬质地面。
在阿根廷北部地区,就有部分机场按照这个标准进行了改造。
其实,也就是得益于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赚到了足够多的利润,阿根廷的很多大型农场都在积极推动现代化改革。不管怎么改,都是以提高生产效率为主,也就是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无人化是当前最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包括无人机在内的各种大型无人农用机具一直广受农场主欢迎。
要说的话,真正走红的,其实是采用旋翼结构的小型无人机。
这种无人机不是用来播种与施肥,也跟喷洒农药没关系,主要是用来收割,准确说是采摘高价值的经济农作物。比如说各种在南美洲,尤其是阿根廷独有的水果。小型无人机能够取代工人,不但收割的效率更高,果实的完整度也更好,从而卖出更高的价格,让农场主获得更多的利润。关键是,这种小型无人机非常便宜,日常的维护保养也很简单,看说明书就能够操作,不存在没办法逾越的技术门槛。也正是如此,小型无人机更受欢迎,也有更大的销量。
为了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鼓励农场主投资,阿根廷当局出台几部针对农业现代化的法案,其中包括为修建基础设施提供补贴。这里面,就包括用来部署大型农用无人机的机场。
这类机场,在阿根廷北部地区实在太多了,很多根本没有取名字,在航管部门也就只有一个管理代号。
当然,这并不重要。
在戈武驾车追上的时候,总参谋长所在的车队已经进入机场,正朝着停在跑道尽头的那架双发螺旋桨飞机而去。那也是一架小型飞机,最多能装载几名
乘客,不过足够把总参谋长送出阿根廷了。
其实,在拉普拉塔河对面就是乌拉圭。
别说双发飞机,哪怕是一架小型农用飞机都能够飞过去。如果只为了逃命,更应该选择农业飞机。很明显,逃亡的显然不止是总参谋长一个人。就算他已经把家人送走了,也要带上几个追随的心腹手下。像迪亚斯这种大人物,就算是日落西山,也肯定有人追随,或者说需要手下帮忙做事。也正是如此,就算是逃亡,他也肯定会带上几个心腹手下,要不然到了国外就会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