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坦迪尔。
虽然已是四月,在北半球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但是在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天气正在快速的转凉。在内陆海拔较高的安第斯山区,几天前已经迎来入秋后的第一场雪,即便是在海拔较低的沿海平原,也能感受到正渐渐逼近的寒意。这边是南大西洋,从赤道南下的暖流在到达拉普拉塔河口的时候已经变得十分的微弱,带来的那点热量,根本没办法对抗从南边汹涌而来的寒流,阻挡不了冬天到来的脚步。凌冽的寒风,已经把这片在河口三角洲南边的大地染成秋天的颜色。
不过,那意味着摘取果实的秋收即将到来。
就像往常,雷诺兹一大早就来到基地,先去餐厅吃早饭,临走还去拿了一杯刚熬好的黑咖啡,随后才去飞行员整备中心。在他换好飞行服,准备与检查随身携带的装备时,其他的飞行员才陆续赶到基地,很多都没吃早饭。等他们吃了早饭,去做准备的时候,雷诺兹已经驾驶战斗机升空了。
这是和平时期,而且雷诺兹服役的第6战斗机联队正在换装。大部分飞行员没有掌握新式战斗机,部队没有形成战斗力,也没有编入战斗序列。最快都要在半年之后,才能够执行部署任务。
其实就算进入战备状态,懒散惯了的飞行员也未必能够紧张起来。
毕竟,这个国家上一次遭受战火的洗礼还是在大约半个世纪之前。
时间能够冲淡一切,年轻人记住的是在当年的世界杯上,靠“上帝之手”羞辱了敌国的足球明星,而不是那些驾驶战鹰在南大西洋上空与强敌浴血奋战,为了捍卫祖国而流血牺牲的飞行员。更别说,在战败之后,军人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甚至因为以讹传讹的误解而被民众歧视。只不过,最为深远的影响,还是来自欧美国家的全面制裁,使得阿根廷的国防建设与军备发展停滞了数十年。缺少尖端的武器装备,连日常训练都没办法保证,军人的状态肯定不会好到哪去。从个人角度出发,有点本事的都成了足球运动员,愿意来军队为国家效力的少之又少。
参军服役,哪怕是那些精锐的飞行员,也只是当成一份工作对待。
当然,雷诺兹是个例外。
战争早已结束,却没有远去,如同冬天的寒流,正在悄悄的逼近,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突然降临。
等到强敌露出狰狞面容的那一刻,再来做准备,那就太迟了。
其实,南大西洋这边早已是暗流涌动,而这一切都跟发生在上万公里外的另外一场战争有关。
没错,就是乌克兰战争。
虽然这场战争已经结束,但是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却远远没有消除,而且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在经济层面上,这场战争对全球格局产生的头号影响就是在短时间之内将资源,尤其是石油与天然气等化
石能源的价格推到了一个市场难以承受的高度,并永久性的,从根源上影响与改变了全球资源市场的基本格局。说得直接点,资源价格在高位运行多年之后,再也回不到战前的价格水准了。
对此,欧盟成员国可以说是深有感触。在战争期间,天然气的价格上涨了十倍,即便在战争结束之后,都没有回落到战前的水准。只不过,并非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吃了能源价格上涨的苦头,少数几个欧洲国家还从中获益,说是趁火打劫也没错。这里面,除了资源丰富的挪威之外,还有同样面向北海的英国。即便英国国内的物价,同样受到能源价格暴涨而站上历史高位,老百姓吃尽苦头,可是英国的能源公司,还有相关的利益集团,都在这场饕餮盛宴中吃得脑满肠肥。事实上,也就是这些跟能源相关的利益集团,在战争结束之后利用各种手段继续推高能源价格。
关键还有,与俄罗斯的敌对关系,使得包括德国在内的绝大部分欧洲国家只能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能源。比如在战争期间,众多的欧盟成员国就以相当于战前五倍,甚至十倍的价格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填补在制裁俄罗斯之后产生的能源缺口。到后来,因为能源缺口实在是过于巨大,加上冬季取暖产生的额外负担,欧盟国家还不得不以高价从“二道贩子”手里购买天然气。更讽刺的是,这些从“二道贩子”手里买来的天然气,很多其实就是来自俄罗斯,或者是用俄罗斯天然气置换出的替代品。等于说,欧盟国家转了几个弯,最后仍然高价购买俄罗斯的天然气。
搞到最后,欧盟用几万亿欧元的“学费”,为“能源安全”补了一课,明白了把能源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上的重要性。也正是如此,在战争期间,欧盟就通过各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与开拓能源产地。等战争结束,德法等核心成员国更是积极的展开外交活动,跟沙特等能源出口国拉近关系。
显然,产出石油与天然气的不止中东地区,还包括南大西洋。
早在本世纪初,巴西就在靠近本土的专属经济区发现了几个世界级大油田,只是开发难度比较大,导致开采的成本居高不下,在油价过低的情况下没有商业开采价值。同样储藏了大量石油,却不具备开采价值的,还包括存在争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也就是英国所说的福克兰群岛。
按照英国石油公司在本世纪初公布的勘探结果,在群岛附近发现了几座大油田,总储量高达上千亿桶,可开采储量也有上百亿桶。因为勘探范围非常的有限,所以把群岛附近的专属经济区算上,实际储量恐怕还要高几倍。只不过,深海油田的开采难度极大,经济效益更加的微乎其微。
关键是有没有钱赚,可以说限制开采的就只是国
际油价。
不过,这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拿群岛附近的海上油田来说,即便不计算运输成本,只是把石油开采出来,每桶的成本都在八十美元左右。算上送往主要石油消费市场的运输费用,以及在斯坦利港扩建码头所需要的基础建设费用,每桶的成本接近一百美元,而且这里还没包括不可否却的利润。换句话来说,只要国际油价在每桶一百美元以下,群岛这边的油田就不值得开发。事实上,这还是按照2020年的币值在计算。因为美元一直在贬值,加上波及全球的通货膨胀,开发油田与修建基础设施也需要漫长的时间,所以就算国际油价涨到了每桶一百美元,等到把石油开采出来,也未必能赚到钱。
不过,在乌克兰战争结束后,开采成本已经不是唯一的考虑因素,价格让位于国家能源安全。
只有安全得到了保证的能源,才是有效的能源,价格反而变成了次要因素。
跟俄罗斯,甚至是中东的石油比,对众多欧洲国家来说,来自英国实际控制的马尔维纳斯群岛的石油更加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