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皇帝陛下发布征倭令以来,沿海各地一片欢腾,而大明军队也非常争气,捷报不断传来。
三月十一日,海军控制下关海峡,截断了九州与本州的联系。
三月十三日,瞿能率军占领博多湾,围困太宰府,守将今川贞世当场战死,少贰贞赖投降;同日,盛庸登陆鹿儿岛,与城外平原大败萨摩军,主将岛津元久和涩川满赖落荒而逃。
三月十五日,瞿能、盛庸会师于太宰府。
三月二十二日,太宰府被攻破,倭国征夷大将军将军足利义持被俘,幕府管领斯波义将战死。
三月二十三日,征倭军总指挥盛庸将军向朝廷报捷,明军已经控制九州全岛。
四月七日,征倭军副总指挥瞿能将军登 si国岛,倭国降将少贰贞赖为前锋,兵峰直指伊予国;同日,陆战第二旅洗中军部登陆土佐国。
四月十一日,瞿能击败伊予守军,与冼中军会师土佐国。
四月十二日,瞿能占领土佐国。
四月十九日,瞿能占领阿波国。
四月二十五日,瞿能占领赞岐国,至此四国岛被明军占领。
为提高大明百姓对征倭意义的认识,提高大明百姓的自信心、自尊心,朱允炆命令新成立的宣传司加大宣传力度,通过邸报、报纸、评书等各种手段,向大明百姓灌输皇帝的圣明睿智、前线官兵的英勇无畏、倭队的胆小龌龊等等。
报纸上的捷报只有干巴巴的几行字,远远满足不了大明百姓的需要,大家希望看到更详细的、更有深度的内容。对于大家的这种需求,各家报纸老板都从善如流,纷纷与兵部官员、军校老师和学生以及业余“军事理论家”约稿,让其在报纸上发表战局分析、战略预测、朝廷动向、倭国对策等等一系列专栏,满足各个层级百姓的求职欲。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文人借着这段风潮发布了一系列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学小品,如“二郎从军记”、“王大憨杀敌报国记”、“赵家书生投笔从戎记”等等,其中最受大家喜欢的是一个谭姓书生写的“杨寒生倭国寻父记”,写的是一个福建商人杨姓商人被倭寇劫持到倭国二十余年,其遗腹子寒生参军征倭,在一次行动中,解救老父并与之相认的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催人泪下,在文章的末尾,杨姓商人的话更是发人深省:
“虽然经历过二十多年的奴隶生涯,但我还是幸运的,因为在倭国土地上,不知道还有多少大明百姓仍然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不知道还有多少百姓埋骨他乡,终生不得返回故土。茫茫大海,阻断了他们回乡的路;残暴的倭人,更是绝灭了他们生存的希望。他们曾经无数次的盼望,希望能够再次见到自己白发苍苍的父母、见到嗷嗷待哺的孩子、见到相濡以沫的结发妻子,可是他们失望了,他们至死都没有闭上眼啊!”
“陛下,您圣明啊!但是,请您解救更多的子民吧!他们苦啊!他们苦啊!”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昔日元朝攻倭失败后,被俘成为奴隶的汉人后裔,征倭监察使杨荣知晓他们的事情后,立刻派人将其送回京师,让他们现身说法,叙说倭人的残暴不仁,叙说祖辈的思乡之情
经过一系列的运作,大明上下,敢对征倭提出异议的人越来越少了。
对于华夏历朝的官员,尤其是文官,许多人存在一种误解,觉得他们喜欢息事宁人,对外退缩,对内镇压,都是一些无能之辈。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些人物的出现,都是华夏衰落的时候,面对困境,他们没有选择,不得不如此。
而在华夏强盛的时候,甘愿放弃利益,取悦外邦的文官,少之又少,最多不过是主流之外的一点杂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