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敢这么说,那是因为中国腾飞的航天业务属于妥妥的实力咖,只要是在这个圈子里混的人自然是懂的都懂。
而如韩国、日本、巴西等国家的三、四线航天业务实体那基本都是颜值咖了,不拿出点儿漂亮的产品模型根本就吸引不到客户的注意。
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比不过中国腾飞,因为业界普遍认为中国腾飞已经在卫星和运载火箭的生产制造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自动化模式。
话句话说,那种在其他国家只能用人工一点一点清除的毛刺儿和毛边儿等作业,在中国腾飞完全使用自动化甚至是智能化设备解决的。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腾飞才会能够在半个月内连续生产两批次,五枚运载火箭。
毕竟在传统航天产品制造领域根本没办法用人海战术,因为这类高端制造领域对工人队伍的要求非常高,并不是随便抓来一个读过几年书的人就能胜任的,是需要长期培养才行,而这也导致全世界从事航天制造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数量并不多。
落实到单个国家,单个制造实体的话就更少了,这也是为什么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所说的他们苏联生产导弹就跟生产香肠那么简单是吹牛逼的原因所在,别说是当时的前苏联,就是鼎盛时期的前苏联,哪怕透支暴兵也达不到这种程度。
可谁都没想到的是,时隔半个多世纪后,中国腾飞的航天产品生产线似乎把当年赫鲁晓夫的话变成了现实,半个月内连续发射5次,11种不同类型的航天器,平均每三天就发射一枚运载火箭,入轨2.2颗卫星。
也就是说,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中国腾飞在平均的天数上至少生产出一枚运载火箭和2.2颗卫星,才能满足如此高频率的发射任务。
起初听到这个消息的李东秀脑海中冒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中国腾飞使用了自己的应急备份火箭和卫星。
这是一些有实力的航天制造供应商的常规操作,算是国家应急储备的一部分,毕竟你不知道啥时候需要应急的航天发射,所以一般的情况下都会事先生产些航天产品进行备份。
可即便是备份数量也不会很多,因为航天器由于过高的精密程度,对储存和日常维护的要求很好,造的太多而不用,会导致维护成本呈指数级升高,很不划算。
所以除了军队用于战备值班的远程导弹外,一般的制造实体都不会这么干。
因此,备份火箭撑死了也就一枚。
也就是说,中国腾飞就算有备份火箭也不会很多,两枚算是撑破了天。
事实也的确如此,当时中国腾飞储备仓库中只有一枚zth—2c型液体运载火箭,主要是为了5月下旬发射新一批“漫游终结者”卫星星座准备的。
然而w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导致中国腾飞的原定发射计划推迟,转而为支援灾区救援实施应急发射,与此同时中国腾飞位于秦岭南麓的运载火箭生产线和位于相州的卫星生产线全力开工,在半个月的时间内生产出4枚运载火箭和8颗卫星。
这个效率虽然照比一个小时就能生产上万根香肠要差得很远,但也非常恐怖了。
因为这意味着什么,中国腾飞可以在紧急时刻,将生产线转化为远程导弹的批量化流水线,暴兵的情况下能够在极端的时间内将国内的战略武器数量翻几番。
这就不是简单的骇人,而是彻底的恐怖!
平时不承担维护远程导弹的高昂成本,只维持最低威慑和一些经过充分训练的架子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