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婆又把此人的来历身世,向周氏,孙氏等人叙述一遍。
“这人是铁匠,在县里打铁,自己开了一家铁匠铺子,有一把子力气。”
“家境殷实,家里没有累赘,早早就和几个兄弟分了家。”
“父母跟兄长在一起,也不用他出孝敬银……”
“妻子早逝,有一闺女,没儿子,现在就等着娶个贤惠的媳妇,生一房大胖小子,将来继承家业……”
铁匠?
继承家业?
周氏撇嘴,她不嫌弃铁匠这份活,但要是她外孙子,将来肯定得读书,她绝对不会同意他去打铁。
不过只有闺女,没有儿子,这一点周氏倒是心动。
于是挥了挥手,“行了,你先过去坐着吧,这个我再想一想,下一个!”
第三位媒婆介绍的人,刚好是青石镇的。
家中有田地五十亩,铺子两间,还是家中长子,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
父母建在未分家,同样是妻亡留下两儿一女。
“这人性子好,知冷知热,离咱宋家也近,姑奶奶成亲了,想什么时候回来,就可以什么时候回来。”
“家中两个儿子,都在宋记书院读书。”
听到这里,孙氏打断,“你说的是不是张包铺那家的老板?”
“对!对!对!”媒婆连连点,“就是他!就是他!”
“原来大夫人听过,那大夫人肯定知道,那张包铺的东家,可是咱青石镇顶顶的好人。”
“那张包子确实不错!”
经孙氏这么一提,周氏也想起来了。
张包铺的东家,有一包子店,价格实惠,每当青石镇赶集,老百姓都爱去他家包子铺吃个早饭。
听说人挺好的,没脾气。
有的时候,附近十里八乡乡亲钱不够,也可以赊着,是个老好人,人称张包子。
这个倒不错……周氏默默点头,可惜,还是个鳏夫。
“下一个!”
宋家上房,媒婆一一介绍着。
另一边,东跨院内。
宋青苑的房门被敲响,“当!当!当!”
“进来!”宋青苑喊着。
“嘎吱”一声,门开了一条缝,渐渐变大,宋惠英的身影便出现在门口,迅速进了屋内,转身关门。
“老姑,有什么事儿吗?”
宋青苑放下手中的账本,穿上鞋,下来软榻。
“苑儿看账册呢?”
宋惠英在一旁的沙发长椅上坐下,随意闲聊道,“这个季度生意咋样?”
“挺好的,光榆林县这边的宋记百货市场,一个季度的盈利,就在五千两以上。”
宋青苑也不瞒着,直接说了个大概。
“那确实不错!”宋惠英笑着点头。
“咱们榆林县没有府城那么阔绰,一个季度五千多两,着实不少。”
“这也是咱们苑儿聪慧,那挣钱的道道一个接一个的,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想得出来的。”
“老姑过奖了!”宋青苑淡淡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