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无题(1 / 2)

朝廷大事,本没有妃嫔插嘴的资格。只不过徐齐霖有点特殊,李二陛下才会告诉徐惠。

但徐惠明白,这不是在征询她的意见,而是对她的尊重。李二陛下当然希望他做出决定,能得到徐惠的支持和配合,尽管嘴上说还未决定。

恃宠而骄,后宫干政,徐惠多聪明,岂会犯这样的错误?虽然她不舍小弟到河西那个苦寒之地,但心里清楚得很,陛下决定的事情,她是无力更改的。

与其冒着触犯陛下的危险强硬争取,倒不如退一步,不反对也不赞成,让小弟自己做决定。

对于徐惠的担心,李二陛下呵呵一笑,将爱妃搂过,说道:“河西怎会有战事?玉门关便驻有重兵,朕今年还要征伐高昌,那里安全得很。”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若是河西不安定,朕也不会想着派齐霖去经营。”

“他真有那本事儿?”徐惠表示疑惑,“大盈库虽然经营得不错,可却是商贾行为。这治理地方,他并没什么经验吧?”

“若派他去,朕自会安排属吏,象审案、收税等等事务,也用不着他亲力亲为。”李二陛下解释道:“嗯,待朕让齐霖上个条陈,再与众臣商议一下,才好决定。”

徐惠沉默了一下,无奈地点了点头。

……………

从皇家内府的库丞,到治理地方的大吏,徐齐霖也有着纠结,也进行了认真的考虑。

要在河西有所建树,至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离家这么长时间,徐齐霖倒不是很为难,甚至有些庆幸能离开长安这个深水潭。

按照历史的轨迹,离贞观十七年齐王李祐谋反,李承乾谋反,只有四年的时间。按理说,这四年应该是风平浪静,比较平安的。

但徐齐霖却知道京师中暗流涌动,齐王李祐正在京师养病,受其舅父阴弘智劝说,开始招募壮士以自卫。

李承乾则我行我素,继续作死。他的行为能逃过李二陛下的眼睛?可笑,幼稚。

等到李四胖编撰完《括地志》,受到李二陛下的大肆赏赐,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就将挑动李承乾那脆弱的神经。

估计李承乾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太过荒唐,被群臣诟病,名声已恶。父皇嘴上不说,却有易储之意。

所以,即便李泰没表示出争储之心,自觉皇位无望的他,也会铤而走险。

而在这几年时间里,围绕着瘸腿太子李承乾的失德失宠,围绕着宠冠诸王的李四胖礼秩超制,朝臣必然会各有所属,暗中叫劲。

徐齐霖站队李四胖,但却未在明面上有所表露,只是出谋画策,给李四胖增加政治资本。

而离开长安,徐齐霖更能脱身事外,冷眼旁观这一场场争权夺利的大戏。

或许,这也是李二陛下的心思。先是内府供职,再是治理地方,不想让徐齐霖过早地接近朝堂。

这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栽培和考察。从年龄上看,徐齐霖到了十七化正统,而选择道教则意味着异族君主的中国化。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灭佛就发生在异族统治的北朝,而极端的佞佛恰好是正统汉文明的南朝萧氏。

且不管到了唐朝,佛道之争的政治色彩是否已经淡薄。但把李二陛下的祖宗说成是胡人,就是绝对不可原谅的。

徐齐俜摇了摇头,说道:“眼见道教成为国教,这法琳该是急火攻心,才出此昏着。”

徐齐霖还是不无恶意地笑着,河西开发在即,李二陛下不趁此机会发作,那就不是皇帝应有的思维了。

当然,李二陛下作为出色的政治家,也必然会采取非常灵活的手段,而不必太过苛虐。

即便是运用国家法律,沙门的弊病也是很多,不虞没有罪名。

比如勘检寺院及其所属僧尼、奴婢、财产之数,订立严格的出家制度,必须在国家公认的戒坛受戒,私度和没有度牒的僧尼强制还俗等等。

这样一来,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最小,排佛、灭佛便可以称之为手段温和的整顿。

整顿是个好办法,不管是道教、佛教,还是政府机构、统治秩序,有问题就要整顿,就要去芜留精。